在伍家岗区万寿桥街道杨岔路社区,有这样一位老人,他不是社区工作人员,却天天到社区报到;群众遇到困难,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;14年来,他坚持义务服务群众,分文不取。他就是杨岔路社区党支部第二支部书记熊祥国。
记者裴乔丽
党员互助制“诞生”
“一家有乐,大家分享;一家有难,大家来帮”“做一件好事容易,难得是做一辈子好事”,4月25日,走进熊祥国家,客厅里的两幅红色字画,正是他的座右铭。
2003年,因公司改制,熊祥国和40多名同事一时间“无家可归”。党组织生活完全中断,部分困难党员因得不到组织关怀而精神不振。熊祥国下定决心,要为他们找到“新家”。经过努力,伍家岗区委组织部按照居住地管辖原则,将熊祥国和昌达小区的40多名党员整体划入杨岔路社区党委,并成立了杨岔路社区党支部第二支部,熊祥国被推选为支部书记。
“如何增强党组织凝聚力?”在空巢老人多的小区,就从帮扶照料入手。熊祥国动员老同事一起参与帮扶行动,有空就到空巢老人家看一看帮一帮。同时,党员之间也互相帮助,谁家灯泡要换,谁家老人需要照料……就这样,昌达小区里“诞生”了党员互助制。
众人拾柴救急解难
2009年的一天晚上,熊祥国正在家中看电视。突然,门外有人急促地敲门。打开房门一看,是六楼居民刘仁忠的老伴。 “熊书记,老刘肚子疼得厉害,您能不能帮忙把他送到医院去?”当时有些脚疼的熊祥国一瘸一拐地走上楼,吃力地将老刘搀扶下楼,并送到医院。急诊科医生说,病人突发胰腺炎,幸亏来得及时,不然会有生命危险。
雪中送炭,帮在心坎。十多年来,熊祥国坚持着自己的“互助事业”,他的善举温暖了不少人,越来越多的党员加入到党员互助的队伍中来。
2013年,熊祥国首创的互助制引起万寿桥街道党工委的重视,党工委在此基础上整合资源,探索成立熊祥国社区党员互助站,主要开展社区巡逻、老年关爱、纠纷调解等服务,同时还组织“四点半学校”等公益活动。
如今,互助站的服务范围已从昌达小区拓展到周边8个社区,成员已达30多人。
互助事业后继有人
有了互助站,熊祥国更忙了。
2014年,他将自己的电话号码作为热线电话印发出去,社区居民遇到什么困难,都能第一时间找到他。2015年大年三十,熊祥国正在吃团年饭,社区居民打来电话,窑建小区的下水道堵塞导致多家住户不能正常使用。熊祥国立马放下饭碗赶到现场,找社区领导和网格员解决问题,直到下水道疏通才放心回家。
“老头是个热心肠,也是个急性子,只要有问题没解决,他连觉都睡不着!”回忆起在互助站的日子,老伴黄庭桂说。
志愿服务,分文不取,熊祥国一干就是14年,大家都为之折服。互助站志愿者曾庆秀说:“熊书记为我们树起了一面旗帜。我们也要向他看齐,将互助事业延续下去。”